首页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关于印发《甘孜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的通知
2024-01-04 09:19:35
来源:
州农牧农村局
阅读数:
140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网站提醒您: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

关于印发《甘孜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的通知

 甘农牧发〔20242

人民政府,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林草局、审计局、市场监管局、统计局、人行甘孜州分行、甘孜银保监分局:

《甘孜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已经州政府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

2024年13


甘孜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

目  录

 

  1

第一章  发展形势 5

一、重大意义 5

二、建设成效 6

三、主要问题 9

四、有利条件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建设目标 15

第三章  建设标准及内容 16

一、田块整治 17

二、土壤改良 17

三、灌溉排水 18

四、田间道路 19

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19

六、农田输配电 20

七、科技支撑 20

八、管护利用 20

九、体制机制 21

第四章  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22

一、位置境域 22

二、自然资源 24

三、建设分区 25

四、分区建设重点 28

五、建设任务 32

六、着力推进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 39

第五章  建设管理与管护利用 39

一、规范建设程序 39

二、强化质量管理 40

三、规范竣工验收 41

四、统一上图入库 42

五、强化建后管护 43

六、严格保护利用 44

第六章  效益分析 45

一、经济效益 45

二、社会效益 45

三、生态效益 46

第七章 保障措施 47

一、加强组织领导 47

二、强化规划引领 48

三、落实资金保障 49

四、加大科技支撑 50

五、逗硬激励考核 50

六、做好风险防控 51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介于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之间。甘孜州东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接壤,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毗连,西沿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相望,北接青海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2019—2020年,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完成后,全州下辖1个县级市、17个县,289个乡、镇(其中街道办2个、镇110个、乡177个)、2181个行政村、64个社区,州府驻康定市。甘孜州域南北长约663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幅员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31.5%,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据甘孜州2020年统计公报,至2020年,全州户籍人口为108.6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18.54万人,户籍乡村人口90.0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4万人,人口出生率11.3‰;死亡人口0.36万人,人口死亡率3.24‰;人口自然增长率8.06‰。境内有藏族、彝族、羌族、苗族等25个民族,其中藏族占78.4%。

“十二五”以来,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实施《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 年)》,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力支撑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42万亩,为粮食产量再次迈上23万吨台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县(市)2011—2018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情况

                                         单位:万亩

县(市)

名称

各县(市)2011—2018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各县<>“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评估认定)

2019—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2020年(任务)当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2011—202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合计

15.29

15.16

2.98

33.42

康定市

0.17

0.50

0.24

0.91

泸定县

0.61

2.20

0.03

2.84

丹巴县

0.47

0.50

0.07

1.04

九龙县

1.16

0.50

0.05

1.71

雅江县

0.06

0.80

0.15

1.01

道孚县

2.10

2.41

0.48

4.99

炉霍县

0.59

2.20

0.02

2.81

甘孜县

3.72

2.20

0.50

6.42

新龙县

0.00

0.50

0.23

0.73

德格县

0.44

0.00

0.02

0.46

白玉县

1.03

1.20

0.10

2.33

石渠县

0.78

0.00

0.05

0.83

色达县

0.33

0.00

0.06

0.39

理塘县

0.00

0.00

0.08

0.08

巴塘县

0.48

0.50

0.12

1.10

乡城县

0.13

0.65

0.49

1.27

稻城县

3.14

0.50

0.18

3.82

得荣县

0.08

0.50

0.10

0.68

2019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发展改革部门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原国土资源部门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职能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明确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统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020年四川省委1号文件提出“编制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批复)》(川府函〔2022〕3号)、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川农发〔2022〕1号)规定“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地块。”据此,组织编制了《甘孜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统揽,推动新发展阶段全州“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突出重点促转型、夯实基础重服务、深化供给助增收,推进高原传统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10+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全州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建设任务、建设监管、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是指导各县(市)今后一个时期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30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重大意义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举措。我州粮食供需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任务十分艰巨。甘孜州地处四川西部,康藏高原东南,粮食生产主要有青稞、荞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稻谷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在粮食生产的刚性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必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弥补耕地数量不足,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提供坚实地支撑。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手段。我州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肥浅地薄等耕地基础地力下降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要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田网、渠网、路网配套,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州高原山区面积占比大,耕地碎片化程度高,难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必须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治理,实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地肥沃,有效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率,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州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有待提升,要优化生产结构,完善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及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成效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自2011年以来,全州围绕《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项目,大力推进农田建设,为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明显。一是保障了粮食安全基础。建成后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生产条件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提高,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产生能力。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高3—5左右二是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标准农田的灌排和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地力提高0.1—0.2个等级,与建设前相比,项目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大幅提升,农业机械服务增幅较大。三是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增效。与建设前相比,农田流转亩均年租金收入普遍增加约100元,土地流转区域还增加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的机会。

(一)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粮食综合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州依托各类涉农涉水项目,推进田、土、水、路等综合配套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42万亩,占“三调”耕地总面积130.66万亩(国土“三调”2020年度变更数据)的 25.59%,项目区通过推进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等建设,实现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大幅提升。全州建成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19个,布设耕地质量调查点165个,实现监测、调查两个全覆盖。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持续培肥地力,耕地质量等级和粮生产能力逐年提升。

(二)农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保障和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土壤侵蚀量减少75%以上,侵蚀模数降低1—2个等级,小流域综合治理度达到85%以上。以渠道防渗建设为重点,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提高肥、药利用率,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拓展,探索不同区域建设模式,加大重点环节支持力度,构建基础牢固、绿色生态、循环利用、产村融合、产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

(三)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部分土地零星分割的状况,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五良融合发展为统领,以田型调整和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促进高原山区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项目区外15%以上。

(四)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统筹协调推进力度不断加强。进一步加强全州农田建设管理,强化组织实施和管理,逐步构建起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五统一的农田建设管理新机制。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整合原高标准农田联席会议职能,定期召开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结果通报和约谈制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多渠道保证地方政府投入,明确从2020年起执行“中央、省级和州、县(市)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的财政投资补助政策。

三、主要问题

(一)建设任务重。全州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5.59%,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到2030年,全省《规划》中,我州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为19.97万亩、改造提升4.58万亩。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清查工作的通知》(N〔2023〕—170 号)要求,结合全州各县(市)高标准农田数量清查成果,全州未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中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为25.66万亩。到2030年,逐步把25.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已建标准偏低。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达到或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标准的不足二分之一,尚有约50%需要提质改造。同时,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

(三)投资标准低。我州现行亩均投入政策为财政补助资金不低于3000元。据测算高原山区的亩均建设成本需5000元、高山峡谷区需7000元以上,全州耕地中高原平坦区不足10%,绝大部分为高原山区和高原河谷山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建设成本随之提高,仅靠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

(四)建后管护有待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且存在地方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部分工程移交给村社或者经营主体后,管护经费严重不足,管护责任未全面落实,存在有人用、无人管、损毁无钱修的现象。部分地方存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被占用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非粮化和撂荒现象。

(五)标准体系不完善。满足我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需求的技术标准尚需完善,农田建设工程没有相应定额体系,绿色生态工程技术模式尚不成熟等。

(六)智慧农业有待推进。我州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且属于横断山脉,高原平原土地少,高原河谷台地较多。目前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仅开展土地增肥、田块整治、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改造。智慧灌溉、管理高效节水灌溉耕地等智慧农业有待进一步推进。

四、有利条件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统筹部署,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在种子和耕地;要牢牢把控粮食安全主动权,此乃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下决心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多年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重要内容,明确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并纳入国务院督查激励的30项措施,层层压实建设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必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政策机遇。

(二)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现场推进会上强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藏粮于地战略落实到位。省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要求,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支出责任。省级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省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乡村振兴先进县和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等重要内容。

(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2019年,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明确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职责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管理,切实改变过去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工作模式,构建了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的五统一建设管理体系。项目和资金、竣工验收、建后管护、考核评价等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农田建设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建设资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组建了农田建设管理机构,强化人员配备,履行管理职责,为统筹推进农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基础支撑更加良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一项事关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事关乡村田园风貌、农村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工程,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农民群众普遍欢迎。我州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专家库,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在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主产区重点布局,加快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攻坚行动。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协调,统一组织实施与分区分类施策相结合,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统筹连片规划,集中规模打造,建设高产稳产粮田,确保建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完善和优化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州、县(市)级政府支出责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引导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形成共建一块田、共保一碗粮的工作合力。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估、国土三调成果,三区三线划定最新成果,做好与全州国土空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利建设相关等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任务,优化建设布局,重点在农产品主产区,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粮食生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分年分批实施,有力保障全州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

(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发展布局、主体功能区划和粮食生产主要障碍因素等,分区分类施策,合理确定农区、半农半牧区建设模式。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四)建改并举,绿色生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任务,合理安排已建项目区的改造提升,有效提升农田建设质量、碳汇能力和效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评价,确保建设成效。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多元化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项目建设、管理一体化。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长期跟踪监测。

(六)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确保良田粮用。强化高标准农田产能目标监测与评价。建成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加强廉政建设,强化风险防控,确保建成民心工程、良心工程。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全州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16.53万亩,高标准农田保有量49.96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1万亩;累计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6万亩,以此确保全州粮食产量稳定在 23万吨以上。到2030年,全州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25.66万亩(根据全州各县(市)高标准农田数量清查成果,全州未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中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为25.66万亩),高标准农田保有量75.62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7万亩;累计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5万亩,以此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到2035年,通过新建高标准农田,对未达标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全州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稳定保障在23.07万吨以上,绿色农田、碳汇农田、数字农田进一步推广,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立项,要聚焦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选址,改造提升项目要严格执行《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要求,选址应覆盖2011—2018年项目提质改造基本符合区域。杜绝打造项目核心区”,必须按照下达一亩、设计一亩、建设一亩的要求推进。优先在有水源保障区域和粮(油)园区、国家种子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专栏1  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2021—2030 年)

序号

指标

目标值

指标属性

2025

2030

1

高标准农田保有量(万亩)

49.96

75.62

约束性

其中

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16.53

25.66

约束性

已建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面积(万亩)

1.71

2.87

约束性

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

面积(万亩)

2.56

3.45

预期性

2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能提高30公斤左右

预期性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产能的平均水平

3

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

10%以上

预期性

4

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

100%

预期性

 

第三章  建设标准及内容

 

遵循《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等国家、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等九个方面建设内容,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统一规范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建后管护和建管机制等要求。落实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省州县财政资金实际投入达到3000元/亩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分区域差异化的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适度提高亩均投资标准,鼓励各地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田块整治

充分考虑区域农业生产气候、水土资源、生态容量等因素, 因地制宜优化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按照小并大、陡变缓、弯改直、薄增厚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作业方式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宽度与坡度,通过田型调整、田埂修筑、平整土地等措施,实现田块规模适度、田面平整、田型规范,不断改善农业耕作条件。科学开展耕作层剥离回填利用工作,提高土壤资源利用率,改善农田耕作层,提高灌溉排水适宜性。平地重点进行格田化或条田化建设,坡地以修筑水平梯田和改造缓坡耕地为建设重点。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20—30cm以上,耕作层厚度宜达到20cm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

二、土壤改良

通过工程、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措施,治理酸化、盐碱化土壤,推进地力培肥,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利用酸碱调节、土壤调理剂等开展酸化、盐碱化土壤治理,针对土壤存在瘠薄、砾石含量高、障碍层次、质地偏黏或偏砂等问题,结合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治理退化耕地。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适度深耕等地力培肥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根据不同地区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广轮作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建成后土壤pH值宜为5.5~8,土壤有机质、砾石含量、容重、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碳量等主要物理、化学、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

三、灌溉排水

按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灌排结合的要求,在全州建设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完善田间灌排设施,加强与骨干灌排工程的衔接配套,提高输配水效率,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彻底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源工程,有效拦截地表径流,新增和恢复供水能力。农区以集水区为单元,完善渠网和排水系统,重点解决地表水的排水问题。半农半牧区重点建设通田到地的田间渠系。建设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配套管道输水灌溉等设施,支持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建成后农田灌排工程配套完善,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排能力明显提升,农田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1~3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3d 暴雨3~5d 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四、田间道路

按照区域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与全州公路网规划相衔接,进一步优化田间道路布局,加强以整治机耕路、完善生产路、设置农机下田通道建设,提高田间道路通达率,形成宜机化田间路网。田间道路建设要与现有农村道路衔接,因地制宜确定道路密度和宽度,形成道路网络体系,提高田间道路通达率。原则上机耕路宽度不宜超过3.5米,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2米,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可适当放宽。构建生态型田间道路体系,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建成后在集中连片的耕作田块中,田间道路通达率到90%以上,满足机械化作业、农资运输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

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和湿地生态系统,实施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生态工程,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碳汇能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在野生动物灾害易发区,增加防护网等农田防护措施,增强农田抵御野生动物破坏农田设施及农作物的能力。建成后,区域内受防护农田面积比例一般不低于90%,防洪标准达到10~20 年一遇。

六、农田输配电

进一步升级完善农田电力基础设施,对适宜电力灌排与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与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变配电装置,保障泵站、信息化工程等的电力供应。根据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要求。建成后实现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

七、科技支撑

科学布设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因地制宜推广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切实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探索、推广数字农业,降低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种养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强化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鼓励高原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模式创新。建成后农田监测系统网络健全,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完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良种覆盖率、科学施肥普及率、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等稳步提升。

八、管护利用

加强遥感等信息化技术在农田建设和管理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上图入库,实现动态监测、精准管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护资金,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创新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物业化管理等新型运行管护模式,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强管护资金使用监管和全过程绩效管理,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管护投入成本标准体系。及时修复灾毁农田,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探索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防止耕地地力下降。

九、体制机制

构建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推进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农田建设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项目建管一体化新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推进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模式,通过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等形式,构建利益结转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章  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一、位置境域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之间,东连四川阿坝雅安,南与四川凉山、云南迪庆交界,西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相望,北与四川阿坝、青海玉树果洛相邻,南北长约663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全州总面积15.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1.76%。 

(一)地形地貌。甘孜州地处中国最高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介于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之间,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北部为川西北丘状高原,南部系横断山脉的高山峡(深)谷区,东部邻近四川盆地西部山地,具有地势高亢、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山川平行相间、现代冰川发育、地域差异显著等特征。全州地貌形态在离干流最远的地方显示高原、丘状高原面貌,干流流经之处形成高山峡谷,在两者之间为过渡性地貌山原。

(二)气候。甘孜州气候主要属青藏高原气候,随高差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姿态,其特点是气温低、冬季长、降水少,日照足。全州气候类型丰富多样,随高差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姿态,海拔从低到高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雨热不足。州内年均气温一般为4.1~12.5℃,积温在1000~5600℃之间,全年无霜期平均长120多天。南北跨6个纬度,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在6个纬距范围内,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甘孜州干雨季分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600~900mm之间,金沙江河谷巴塘和得荣区域330~470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甘孜州太阳辐射强烈,光资源丰富。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一般为120~150千卡/cm2,年总日照时数在2000~260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50%左右。另外,州内灾害性天气频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雪、冰雹、霜冻、洪涝、大风、暴雨等。

(三)水文。甘孜州境内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3大河流及其支流300余条,流域总面积达14.68万平方千米,占97%,另有高山湖泊2000多个,冰川200多条。河流主要源于巴颜喀拉山原面各山、丘、谷之间,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两江一河自西向东,南北向平行排列。金沙江流经石渠、德格、白玉、巴塘、得荣等县进入云南;雅砻江流经石渠、甘孜、新龙、理塘、雅江、康定、九龙等市县进入四川凉山;大渡河流经色达、丹巴、康定、泸定等市县进入四川雅安。

二、自然资源

(一)水资源。甘孜州内水资源包括降水、高山冰雪、湖泊积水、过境水和地下水,总量达1397.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179.8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18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881.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0.6万立方米。境内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3大主要干支流。

(二)植物资源。甘孜州植物动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和薯类。林果资源丰富,水果、干果及其他经济林木均有广泛分布和栽培,有苹果、石榴、板栗等果树20余种,花椒、茶、油桐、杜仲等经济林木10余种,还有沙棘、海棠、野葡萄、山核桃等野生作物。

(三)耕地资源。甘孜州耕地分布不平衡、质量差,耕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河谷及支流阶地、台地和缓坡地带,分布零散,且坡地多、中低产田比例大,中低产田土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67.2%。耕地87106.67公顷(三调,面积130.66万亩),仅占全州土地面积的0.52%左右。其中,水田 293.33公顷(0.44万亩),占0.34%; 水浇地6546.67公顷(9.82万亩),占7.51%;旱地80266.67公顷(120. 40万亩),占92.15%;甘孜、道孚、康定、炉霍4个县(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州耕地的37.39%。全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02.55万亩,根据全州各县(市)高标准农田数量清查成果,全州未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中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为25.66万亩。

三、建设分区

结合区域气候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和投资标准,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相对一致、生产障碍因素与破解途径相对一致、粮食作物生产与农业区划相对一致的原则,把全州划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并确定分区建设任务和重点。

新增建设项目的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应优先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中建成年份较早、投入较低等建设内容全面不达标的建设区域,对于建设内容部分达标的项目区允许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对建设内容达标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若在规划期内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可逐步开展改造提升。限制建设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安全利用类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在严格管控类耕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一)农区(泸定)。包括泸定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交错。耕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谷,其次是二半山地区和高山区。以坡耕地为主,地块小而散,平地较少。河谷地区耕地以黄棕壤、黄褐土和新积土为主;二半山地区耕地以棕壤、褐土为主;高山区耕地以暗棕壤、灰褐土和黑毡土为主。土壤立地条件较好,耕地质量等级以中等为主。二半山和高山区土层浅薄,存在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的问题。降雨少、蒸发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为800~130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 3500毫米。农作物以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为主,是我州玉米、薯类和蔬菜的重要产区。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较差,工程性缺水严重,田间道路通达率低,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易发。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28423亩,占本区域耕地面积的46.56%,未来建设条件空间小,且应向流域二半山、高山平坝区倾斜。已建高标准农田多位于大度河沿岸河谷区,部分项目因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或损毁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规划期内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和完善排灌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田间道路通达率,重视坡耕地整治,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建设玉米、薯类和蔬菜等保障基地。

(二)半农半牧区。包括康定市、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该区域海拔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以高山峡谷和丘状高原地貌为主,是我省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耕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干支流谷地,以坡耕地为主,地块小而散,平地较少。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海拔从低到高,基带土壤依次为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红壤、黄棕壤、黄褐土等),暖温带山地森林土壤(棕壤、褐土等),温带、寒温带山地森林土壤(灰褐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等),高山土壤(黑毡土、草毡土、寒冻土等),95%以上耕地土壤属于褐土、灰褐土、棕壤、暗棕壤、新积土、黑毡土、黄棕壤和黄褐土等类型。土壤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土壤质地差,土层浅薄,存在砂砾层等障碍层次。该地区以干暖河谷和高原冷寒气候为主,年降水量为200~900毫米。高海拔高原区气温低,热量不足;低海拔河谷区热量条件虽较好,却因水的矛盾突出,光能利用率低,农业发展受限,可耕地资源少。海拔3000米以下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海拔3000米以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农作物以青稞、玉米、小麦、薯类为主。半农半牧区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薄弱,田间道路、灌排、输配电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设施普遍短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田防护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0.5865万亩,占本区域耕地面积的23.4%。由于该区域生态脆弱,可用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不多。规划期内应科学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新增建设,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耕地质量,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自然灾害防护措施,重点建设青稞、薯类、春油菜和高原蔬菜等保障基地。

(注:按照省厅《规划》: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5 个县属于牧区县。康定市、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属于半农半牧区县)

四、分区建设重点

(一)农区(泸定)。针对泸定县工程性缺水、水土流失、梯田化率低、田间道路通达率低等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重点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玉米、薯类和反季节蔬菜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亩均粮食产能达到600— 850公斤。

田块整治。河谷区域以修建条田为主,二半山、高山地区因地制宜整治坡耕地,实施坡改缓、坡改台或坡改梯工程。在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结合块石、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层较薄地区实施客土填充,增加耕作层厚度。梯田化率达90%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

土壤改良。因地制宜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施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酸化问题。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0g/kg以上,耕层土壤pH值宜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5.0等以上。

灌溉排水。修建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开展沟渠清淤整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重点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灌溉设计保证率≥70%。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排涝标准:旱作区农田排涝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5年一遇,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

田间道路。开展机耕路、生产路建设和改造,科学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 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要求。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m,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1~2m。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田间道路通达率河谷平坝地区达到100%,二半山、高山区不低于90%。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水土流失易发区,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

(二)半农半牧区。针对高原寒冷,热量不足,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等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重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加强农田防护,围绕稳固提升青稞、薯类、春油菜、高原蔬菜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亩均粮食产能达到200—600公斤。

田块整治。综合考虑农机作业、灌溉排水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开展田块整治。因地制宜整治坡耕地,提高梯田、梯地化程度。旱地纵向坡度宜≤10%。整治后耕地耕作层厚度达到15cm以上。

土壤改良。推广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养分平衡,改良土壤贫瘠化、砂砾障碍层等,合理施用酸碱调节物质、土壤调理剂等,改良部分土壤酸化或盐碱化问题。降低田间砾石含量,改良土壤质地。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0g/kg 以上,耕层土壤 pH 值宜保持在5.5~8,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6.5等以上。

灌溉排水。修建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旱作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田间道路。开展田间机耕路、生产路建设和改造。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m,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1~2m。因地制宜采用混凝土、沥青、碎石、泥结石或素土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完善农田路网工程。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水土流失区及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易发区,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配套建设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野生动物灾害易发区,增加防护网等农田防护措施,增强农田抵御野生动物破坏农田设施及农作物的能力。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

五、建设任务

2021年到2025年,全州新建高标准农田16.5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1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5万亩。

2026年到2030年,全州新建高标准农田25.66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7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5万亩。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兼顾均衡”的原则,重点考虑“三调”耕地数量、粮食产量、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结合开展的整区域推进,“以粮为主粮经复合”示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合理确定各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立项,要聚焦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选址,改造提升项目要严格执行《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要求,选址应覆盖 2011—2018年项目“提质改造”和“基本符合”区域。杜绝打造项目“核心区”,必须按照下达一亩、设计一亩、建设一亩的要求推进。优先在有水源保障区域和粮(油) 园区、国家种子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县(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变化情况、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结果等,可按照程序对分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行动态调整。

专栏2    甘孜州各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单位:亩

县(市)、乡(镇)

2021—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

2023—2030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

合计

2021—2025

2026—

2030

合计

2023—2025

2026—
2030

小计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小计

2023

2024

2025

甘孜州

421854

165250

125250

38200

1800

0

0

256604

45800

17100

0

0

17100

28700

康定市

68602

9600

5600

4000




59002







孔玉乡



600












甲根坝镇



3993












呷巴乡



1007

2660











捧塔乡




1340











新都桥镇








25646







沙德镇








4056







金汤镇








216







甲根坝镇








15663







贡嘎山镇








4783







捧塔乡








420







普沙绒乡








1216







吉居乡








1151







呷巴乡








5851







泸定县

9700

9700

9700





0

1300

500



500

800

烹坝镇


640

640












泸桥镇


1860

1860












德威乡


1140

1140












冷碛镇


3340

3340












兴隆镇


2720

2720












得妥镇









1300




500

800

丹巴县


4300

4300





0

3800

1400



1400

2400

巴底镇


3253.08

3253.08












革什扎镇


1046.92

1046.92












巴旺乡










236.7





甲居镇










1164.25




2400

九龙县

18300

9300

4500

3000

1800



9000







魁多镇


4500

4500












乃渠镇




896











雪洼龙镇




2104




703







湾坝镇





1800



2571







子耳乡


4060






4060







小金乡


1500













山岩龙乡















拉溪镇








595







三垭镇








615







烟袋镇








456







雅江县

7687

2000

500

1500




5687







米龙乡


1434

500

934











西俄洛镇


566

0

566











德差乡








2340







祝桑乡








3347







道孚县

10200

10200

10200





0







麻孜乡


7142

7142












甲斯孔乡


296

296












瓦日镇


1137

631












木茹乡


637

637












鲜水镇


988

988












炉霍县

36964

19800

19800





17164

4800

1800



1800

3000

充古乡


6024

6024





456







朱倭镇


6512

6512





39







旦都乡


7264

7264





2533







虾拉沱镇








4910





1800

3000

卡娘乡








98







泥巴乡








1718







仁达乡








2173







新都镇








659







雅德乡








4578







甘孜县

77656

36100

25000

11100




38556

29700

11100



11100

18600

拖坝乡


669

669





5074







南多乡


1296

1296












卡攻乡


2100

2100












来马镇


1657

1657





4233







昔色乡


10532

10532





1215







贡隆乡


8746

8746












夺多乡


3700


3700











四通达乡


5900


5900











庭卡乡


1500


1500




2112







生康乡








1971

5550

5550



5550


呷拉乡








5967

5550

5550



5550


色西底乡








3065

6200





6200

甘孜镇








10085

6200





6200

卡攻乡









6200





6200

仁果乡








1781







泥柯乡








3053







新龙县

8264

2700

2700





5564







大盖镇


1300

1300












博美乡








287







沙堆乡








2800







和平乡


1120

1120





458







色威镇








1592







如龙镇








427







麻日乡

280

280

280












德格县

43830

7270

4770

2500




36530







温拖镇



2032

200




8114







年古乡



1898





7847







中扎科镇



840

2300




7774







更庆镇








326







麦宿镇








4659







岳巴乡








196







龚垭镇








1360







汪布顶乡








608







俄南乡








160







俄支乡








1574







浪多乡








3912







白玉县

9500

9500

4000

5500





4300

1600



1600

2700

河坡镇


3164.83

3164.83












麻绒乡


835.17

835.17












绒盖乡


1230.39


1230.39











建设镇


725.73


725.73











赠科乡


2232.6


2232.6









1600

2700

盖玉镇


1311.28


1311.28











石渠县

37669

7600

4500

3100




30069







须镇



3400





11179







麻呷乡



0












真达乡



1100

1000




2368







奔达乡




2100




4171







正科乡








12351







色达县

4400

4400

4400





0







旭日乡



1395.01












杨各乡



2415.67












翁达镇



589.32












理塘县

22567

19100

14200

4900




3467







木拉镇



3564

1546




1647







麦洼乡



573

614











拉波乡



545





1820







德巫乡



2212

1584











觉吾镇



907

859











亚火乡



478

297











莫坝乡



524












藏坝乡



2085












甲洼镇



1409












濯桑乡



1347












格聂镇



556












巴塘县

3800

3800

3800












竹巴龙乡


1797

1797












松多乡


2003

2003












乡城县

27860

100

100





27760







正斗乡


100

100





891







青德乡








4956







香巴拉镇








6119







然乌乡








2385







沙贡乡








2699







水洼乡








3952







洞松乡








1163







白依乡








1913







定波乡








891







热打镇








2447







稻城县

12796

4200

4200





8596

1300

500



500

800

巨龙乡


4200

1100

1100




2032







蒙自乡


3100

3100

3100





500




500


俄牙同乡









400





400

吉呷








444

400





400

香格里拉镇








1070







赤土乡








878







邓坡乡








616







噶通镇








840







金珠镇








1026







桑堆镇








1164







省母乡








122







木拉乡








404







得荣县

20780

5580

2980

2600




15200

600

200



200

400

太阳谷镇


1550

1550






600




200

400

古学乡


1430

1430












八日乡


2574


2574











日雨镇


26


26











瓦卡镇


700






4275







日雨镇


800






4000







徐龙乡


1000






4425







贡波乡


300






2500







奔都乡


200

















专栏3    甘孜州各县(市)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单位:亩

县(市)、

乡(镇)

2021—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合计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2030

甘孜州

60100

20600

5000

0

0

0

34500

康定市

1100

600

500




3000

孔玉乡

600

600






捧塔乡

500


500





泸定县

1500

1500






烹坝镇

290

290






德威乡

380

380






冷碛镇

360

360






兴隆镇

470

470






得荣县

800

500

300




4000

太阳谷镇

500

500

0





八日乡

300

0

300





九龙县

1200

700

400




2000

魁多镇

700

700






乃渠镇

400


400





子耳乡








雅江县

200

0

200




1000

米龙乡

200

0

200





丹巴县

700

700






巴底镇

700

700






道孚

2300

2300






麻孜乡

930

930






瓦日乡

1370

1370






炉霍县

3000

3000





3000

旦都乡

1592

1592






朱倭镇

1408

1408






甘孜县

6000

4500

1500




5000

贡隆乡

4500

4500






庭卡乡

1500


1500





新龙县

300

300





500

大盖镇

300

300






德格县

1000

700

300




5000

白玉县

1400

700

700





河坡镇

700

700






绒盖乡

700


700





石渠县

1100

700

400




5000

真达乡


700






奔达乡



400





色达县

700

700






杨各乡

700

700






理塘县

3000

2300

700




1000

德巫乡


1523

451





麦洼乡


226

316





藏坝乡


1074






巴塘县

500

500






竹巴龙乡

500

500






乡城县

0

0





4000

稻城县

900

900





1000

六、着力推进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

甘孜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市(州),气候垂直分布异常明显,具有干燥少雨、辐射强、云雾少、日照多等特点。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尊重全州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原则,重点在白玉、色达、德格、理塘、石渠等17个半农半牧区县,围绕青稞、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科学核定建设规模,优化高标准农田工程布局,加快建设小微型水利设施,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青稞、高原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为保障民族地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章  建设管理与管护利用

 

一、规范建设程序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公示制等制度。规范开展项目前期准备、规划设计、申报审批、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监理、竣工验收、移交管护、上图入库、考核评价等工作。严把设计审批关,确保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可行。全面推行招投标制,优选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规范签订施工合同,细化质量要求,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施工管理。强化质量监管,落实质量管理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关,对发现问题必须整改到位后方能通过验收。

二、强化质量管理

(一)严控建设质量。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建设内容。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施工,落实质量管理终身责任制,积极建立政府质量监督、监理巡回监理、群众跟踪监督和社会公示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严把原材料、中间产品、设施设备质量关,确保工程建设 质量。

(二)提升耕地质量。依托布设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 期定位监测点,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按照《耕地质量等》和《四川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要求,跟踪监测项目区建设前和建成后土壤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技术参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评定结果纳入区域性耕地质量变更调查与等级评价。针对区域性土壤酸化、季节性干旱、水土养分流失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攻关和试验示范,破解耕地质量建设难题。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促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三)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推行项目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事前公示,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投资和建设单位等主体信息进行公示,让建设区域内各方全面了解项目建设情况,保障群众的知 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规范竣工验收

(一)明确项目验收程序。按照谁审批、谁验收、谁负责原则,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办法,验收按照阶段性验收、县级初步验收、州级竣工验收的先后顺序组织开展,完成验收结果逐级上报,竣工验收结果报农业农村厅备案。阶段性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对隐蔽工程、单项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质量进行逐项验收。县级初步验收由项目县(市)农牧农村部门牵头组织。州级竣工验收由州农牧农村部门牵头组织,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

(二)做好工程资产移交。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交付利用手续,做好登记造册,明确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地理位置、覆盖面积、工程明细等内容。需要变更权属的,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产权清晰。

(三)及时规范档案资料。及时做好项目建设前、建设中、竣工验收后形成的文字影像与图表资料、管理资料、项目财务管理资料等收集、整理、组卷和存档工作,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四、统一上图入库

(一)规范上图入库。以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有效衔接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上图入库成果,将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申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信息及时上图入库,形成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依据现行技术标准,统一数据结构、文件格式、命名规则、汇交接口等数据要求,确保入库信息完整、上图地块精准,实现底数清、位置准、情况明。严格新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审查,坚决防止新建高标准农田与已成高标准农田地块重叠,杜绝在非耕地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规划目标任务。

(二)强化动态监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依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监测监管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数据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为基础,建立省级信息平台,完善实时查询、统计和对比分析等功能,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基本情况。

(三)推进信息共享。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务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管理机制,开放数据接口,公开统计结果,逐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信息的互通共享和科学利用,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数据,为农田建设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五、强化建后管护

(一)明确管护责任。按照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 主体的原则,项目初验合格后,要建立工程设施总量和分类工程明细台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细化落实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强化督促指导,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工程有人用、有人管。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受益对象管护投入责任,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设施的日常维护。相关基层服务组织要加强对管护主体和管护人员的定期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

(二)健全管护机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 权责明确、运行有效的原则,积极探索田长制、项目建管一体化新机制,项目建设前开展同步设计和落实管护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调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管护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落实管护积极性,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三)落实管护经费。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多元化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制订管护经费标准,对管护资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县级财政应根据实际需要对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经费予以补助。探索财政补一点、水费收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多元化筹集管护经费机制。探索通过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村组集体经济收益、灌溉用水收费(不含干渠水管单位应收缴水费)等多渠道筹措建后管护资金。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灾毁保险。

(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统筹推进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终端用水管理机制建立,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六、严格保护利用

(一)强化用途管控。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坚决遏 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严格耕地占用审批,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上图入库,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加强农田保护。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有机结合,确保耕地可持续利用。对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或者补充建设。严禁将不达标的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污染物倾倒、排放、存放到农田。

(三)确保良田粮用。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引导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着力提升种粮效益、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良田产粮、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业主获利等多方共赢。推广粮经”“粮经饲等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开展间混套作,利用田边、地角、坡坎和零星土地发展田坎玉米、大豆,千方百计增加粮食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致富两不误。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提高粮食综合产能30公斤左右、改造提升农田亩均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5公斤左右,高标准农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劳效果明显,亩均每年节本增效100—200元。规划实施后,每年可增加粮食综合产能0.07万吨左右,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二、社会效益

(一)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预计到2030年高标准农田保有量75.62万亩,粮食生产水平稳定保障在23.07万吨左右,切实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全州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与应用,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的新型复合业态,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深度融合,能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步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一方面农田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为农民种粮生产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节水减肥下耕地质量不断优化,保证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种粮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生态效益

(一)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灌、喷灌、覆膜沟播、适水种植等综合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有效减少农田水土流失,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酸化。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可为良种和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创造条件,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循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建设。

(三)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通过实施五网配套、生态修复、种养循环、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五大工程,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可增强农田水 土保持能力、改善小气候,在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农村田园景观化,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构建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集中统一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管理新体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省负总责、州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州县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强化各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统筹抓好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营管护等工作。强化省直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各级农牧农村部门要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人民银行、银保监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切实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农牧农村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逐级落实好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作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重点配齐配强县乡两级与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相适应的农田建设技术力量,加快形成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强化规划引领

全面摸清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分布和管护利用现状等底数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要求,编制州、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形成全省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州级建设规划重点提出区域布局,确定重点项目,任务落实到乡镇。县(市)级建设规划要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村组、地块,明确时序安排。县级地方政府在编制本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在建设目标、任务、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安排上,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水利等相关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粮食保障要求等因素,科学开展水资源论证,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明确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在骨干水网工程灌区范围内实施。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采用各地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规划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客观评价规划实施进展,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剖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

三、落实资金保障

按照规定的财政补助标准,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渠道,进一步完善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 资金筹措机制,落实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吸引各类社会投资,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共同承担农田建设支出责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安排必要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在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推进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核定工作,加强新增耕地指标省域内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优先用于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内的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要按规定用于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元投入模式,引导项目受益对象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筹资投劳,撬动更多的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资金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纳入同一资金池,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新格局,形成政策合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大科技支撑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创新,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农田建设领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农田建设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科技创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加大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创新技术推广,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力度。

五、逗硬激励考核

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加强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和跟踪指导,资金严格监管,效果严格检验,强调质量管理,提升建设成效。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制度,按照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开展跟踪分析,严格考核评估,推动任务全面完成。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对完成任务好的地方给予通报表扬和倾斜支持,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约谈。

六、做好风险防控

坚持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坚守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控,严肃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树立良好工作作风,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队伍安全。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