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炉霍县以青稞革命为抓手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4-06-11 15:22:21
来源: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
阅读数:
94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网站提醒您: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炉霍县历为出川入藏、去滇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是康北中心,交通要地,属半农半牧区,素有“山歌之乡”“崩科之城”“唐卡之都”的美誉。近年来,炉霍县依托州委、州政府立足川西北生态区定位,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的目标,在深入调研、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133”产业发展思路,统筹青稞优势产业,推进青稞革命,建设充古乡阿都共富农场,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一、创新“村村+”模式,将村级资源与社会要素相结合,打造“共同富裕·联帮联建”责任品牌

聚力资源、资金、人才、经营能力等多重制约,破解资源分散制约发展的瓶颈,创新“村+”路径,在不改变行政村区划和自治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突破村域限制,聚集优势资源,实现抱团共赢发展。一是村村共建。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条件下,突破村域限制,坚持土地村集体所有权和农民承包权不变,用好用活经营权,探索“土地入股流转+供销托管经营+保底收益分红”的生产合作新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增溢土地等“三资”入股。统筹充古乡3个村集体资产、土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在充古阿都农场试点集中流转土地4000亩打造青稞种植基地,统一规划选址、统一投入使用、统一经营管理,盘活农村“沉睡”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流转收益,实现联动发展。二是村企联建。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引进鲁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充古乡阿都农场3个村签订村企共建协议书,对集中流转的土地进行托管经营管理。成立3村联合的阿都农场新型青稞专业合作社,整合传统集体经济组织资源,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进一步细分市场、深耕细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政村帮建。建立“县级负责、区域统筹、镇村联动”的县乡统筹发展机制,成立县级共同富裕试点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建立乡(镇)共同富裕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实施意见》,制发《炉霍县建设共同富裕试点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乡级建立共同富裕试点办公室,从上至下构建起推进共同富裕的机构体系,为共富农场的创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探索“规模+”路径,将资源整合与壮大提能相结合,打造“共同富裕·规模集约”发展品牌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面向小农户的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构建全民合作、全程服务、全域流通“三个体系”,打通种、产、销“三个环节”,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创新了土地流转方式,把“耕种管收烘储加销”等部分或全部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从规模化种植入手,整合资源提高产量。充分发挥鲁川农业公司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组织形式等优势,构建了以土地托管为手段、以农事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柴青1号青稞品种,组建20人的专业种植技术团队,深入田间进行科学调研,充分利用“五良”种植技术(即“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用最好的种子、全程机械化技术、技术培训+专家指导、优质的农田、先进的农机作业机械,平均亩产达500斤以上,较往年相比,每亩增产100斤左右,大幅度提高了青稞的增收。同时平整了田埂沟渠,耕地实现了连方成片,增加有效种植面积40%左右,4000亩土地年均增加粮食产量524吨。二是从规模化经营入手,升级全程服务体系。建设了3300余平方米的青稞晾晒场,配置整合约翰迪尔1404轮式拖拉机、约翰迪尔1354轮式拖拉机、雷奥旋播施肥机、雷沃1354轮式拖拉机、博马904轮式拖拉机、液压翻转犁、铺膜覆土垄沟穴播机、打捆包膜一体机、多功能烘干机、颗粒肥抛撒机等各类农机设备20多台,推动服务从农资供应和单环节托管,拓展到“耕种管收烘储加销”全链条服务。同时,集中配套建立了青稞全程机械化服务+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青稞初加工、烘干中心,蔬菜育苗中心,提供农业全程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89%。通过托管经营模式,农药化肥用量、机械人工成本等也比小农户降低30%以上,已入股的4000亩土地中共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620亩,4000亩土地年节省生产成本76余万元,除此青稞秸秆秸秆统一机收还田、深耕、深松,变废为宝,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使“怎么种好地”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三是从产品供销入手,整合全域流通体系。按照“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全域流通理念,打造城乡供销流通网络,构建县域“统一大市场”,引进甘孜藏麒特色农产品开发公司(青稞精深加工企业),在县域内建成黑青稞挂面精深加工厂1个,加工青稞挂面、青稞米、青稞茶等,年加工青稞原料可达7640吨,产值6800万元。同时,规范“点”上赋能机制,创新“四项功能+公共赋能”模式,对3个村统一设置日用品和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废旧机械回收四项基本功能,龙头企业与成都市藏奇佳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采购协议,预计销售量1600吨。

三、实施“利益+”机制,将风险共担与集体受益相结合,打造“共同富裕·联农带农”致富品牌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个体为基础,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契约关系,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农企双赢”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履约率,让农户分享稳定收益,龙头企业统一种植标准、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收购产品、统一产品品牌,合作社负责统一生产服务与管理,让农户在降低劳动强度和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收益。按照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面积(确权部分),以每亩收益400斤青稞保底的收益,由合作社和第三方公司占比49%,农户占51%的提留分红;平整土地后的非确权土地面积收益,由合作社获取保底收益,龙头企业获取确权和非确权土地面积的超产收益和超产奖励的模式,构建起双赢、共富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农民受益。通过流转农户土地、聘用农民务工、创新利益分配等方式,让农户获得“股金+租金+薪金”,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农民入股”“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原则,即“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每亩一年可节省260-280元;另一方面,每亩土地租金500元,流转土地后,按照土地确权面积的每亩400斤青稞保底收益,农户收益51%,农户总分红达18.94万元,3个村农户人均分红2154元。同时,通过土地托管经营,有效解放了劳动力,实现了务工收入的增加。二是开展规模化服务,联结机制中,企业受益。在利益联结中,龙头企业收益为流转土地后的土地经营托管费、流转土地确权土地面积超产收益、流转土地确权面积和平整土地后非确权土地面积超产收益,龙头企业年均收益41.3万元。同时,通过秸秆回收利用等,年均收益达50万元。三是村两委参与组织,村集体受益。在利益联结中,村集体作为农户及企业的纽带和桥梁,3个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社,收益分为确权土地面积收益的49%和非确权土地面积的保底收益两个部分,年均收益达82.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