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玉良:白芨地里“种”出新希望
2022-05-17 00:46:39
来源:
甘孜日报
阅读数:
19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网站提醒您: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这些是杂草,长得太快了,每天早晚要除两次,不然它会抢了白芨的肥料。”5月6日一大早,王玉良就来到自家的白芨地里拔杂草。狭长的叶片碧绿挺拔,在王玉良的精心管护下,幼苗种下两月有余,就长到20多公分高,有的已开出了紫色的小花。

白芨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敛疮止血、补肺、消肿生肌的功效,同时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45岁的王玉良是康定市金汤镇新房子村村委会副主任,早在2015年就开始试种白芨,如今家里一亩半的地里全种上了白芨,光是种植白芨,一年就能给他家带来近4万元的可观收入。“我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姐姐才是。”说起种白芨的“初心”,王玉良打开了话匣子。

王玉良的姐夫患矽肺病多年,听说白芨泡水能医治此病,姐姐王玉珍便到村子周边的山林里采挖野生白芨,服用后姐夫的病情得到缓解。但采挖野生白芨山高路远,很是不便,于是王玉珍便将野生白芨移栽到了自家地里。白芨收成的那一年,不仅解决了姐夫的用药问题,多余的白芨还卖了7000多元。

“如果管护得当,产量上得去,这就是条致富的好路子啊。”受姐姐的启发,脑子活络的王玉良萌生了规模化种植白芨的想法。2015年,王玉良全身心投入到白芨的试种中。“刚开始不知道苗子怎么栽,很多苗子因为栽得太深根本长不出块茎,第二年发现后已经来不及,又挖掉重新补种,浪费了至少一半的种苗。”

说到试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王玉良连连摇头,而说到后来学到的栽种知识,他却如数家珍,“幼苗在栽种前要杀菌,松土后要把田垄整理好以免下雨积水,栽种时要注意株距,种下后一定要常除杂草、定期追肥……”王玉良边实践边学着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种植技术、管护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学习摸索,三年后,白芨终于试种成功了,亩产量达到6000多斤!“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就是最好的说服力,不用再去做工作,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上了白芨。”王玉良自豪地说。

在试种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王玉良发现,野生白芨大多生长在林下阴湿的环境中,“我想,如果在白芨地里套种花椒树,不仅能为白芨创造更适合的生长环境,还可以节省土地,增加不少收入。”于是,王玉良又摸索着将白芨与花椒套种,年收入又增加了2万多元。

“现在白芨种植已覆盖全村,共有60多亩,可以卖种苗,也可以卖熟药。加上套种的花椒,每亩收益都在6万元左右。等到白芨花开的时候满村都是大片大片的紫色花朵,花期长达两个月,把村子装点得非常漂亮,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起来,游客多了,这里还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旅游打卡点。”包村干部李彬说。

王玉良说,现在的日子搁到过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在他还未成年时,父母就相继去世,留下他独自生活。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2岁成家后也只是靠着种玉米、挖药材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日子一直过得十分清苦。如今这贫瘠的土地里种出了药材,也种出了一家人的希望。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辛勤耕作、仔细管护,两个子女一个上了大学,一个也快上小学了,日子过得宽裕而满足。“2014年,政府发放了‘4·20’震后恢复重建补助款,我家借此机会建起了新房,之后脱贫攻坚又出台了许多好政策,我在试种白芨时相关部门还支持了5000元示范户补助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下,我越来越有信心。我跟村民们说,只要自己勤快,肯动脑筋,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玉良是个思维活跃、敢想敢做的人,今年他又约着几个村民开始试种独蒜兰,听说市场价格还不错,等他试种成功了,我们大伙又跟着他干!”一说起王玉良,村支部书记刘昌强也不禁翘起了大拇指。

“独蒜兰的根茎可以入药,花型独特优雅,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我想试一试,万一成功了,我们村不就又多了一条致富门路吗?”不管是面对困难还是面对挑战,王玉良总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成为了村民们致富路上的“领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