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关于印发《甘孜州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2023-04-11 16:17:05
来源:
州农牧农村局
阅读数:
76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网站提醒您: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

关于印发《甘孜州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

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甘农牧发〔2023〕34号

 

各县(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海螺沟管理局农业科:

现将《甘孜州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职能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附件:甘孜州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

2023年4月10日

 

 

 

 

甘孜州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保护耕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我州地广人稀,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长期以来农户耕作模式粗放,耕地土壤熟化程度较差,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要我们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是建设天府良田的重要抓手。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天府良田”建设是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基础。我州同步提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高原粮仓”,就要严守耕地红线、提升“高原良田”质量,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做到永久保护、永续高效利用,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洪涝、高温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国土“三调”数据显示全州耕地保有量较“二调”有所下降,各种原因的叠加增添了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的压力,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牢牢端稳粮食饭碗,这就迫切需要做好耕地保护“量质并重”“用养结合”,推动实施“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硬举措,提升耕地质量内在“动能”,以便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三)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些都离不开耕地。全州农业种植效益、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规模多以家庭承包为主、小而散,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产出品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省、州关于耕地保护相关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生态为先、保护优先,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切实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建好高原良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全州耕地质量水平逐步提高。全州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有所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高标准农田改造区等区域耕地质量等级提升高于全州平均提升水平。

2.科学施肥水平持续提升。全州抽检肥料样品6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有机肥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高,化肥使用量持续保持零增长。

3.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7%,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率达93%。

4.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覆盖与推广稳步提升。全州各县(市)耕地保护与提升主推技术至少2项,推广面积占辖区耕地面积的70%以上。

5.三普目标。完成州、县(市)各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队伍组建,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各级土壤普查经费;完成基础资料报送、样品风干场地准备、人员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所有表层土壤调查采样和质量控制工作。配合完成样点校核,60%剖面土壤调查采样,60%土壤生物调查采样工作。

(三)建设原则

1.坚持量质并重、保护提升。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和保护,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要求。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耕地保护提升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3.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要求,依据《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重点区域,按照省厅安排,根据高标准农田数量清查成果情况,结合水利部门农田灌溉规划,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2年)》。以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统筹实施,协同推进。

4.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机制,以项目示范带动引领,充分调动农民、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耕地“非粮化”管控和撂荒耕地整治。按照《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坚决防止高标准农田“非粮化”的通知》( (川农发〔 2021〕 131号)要求, 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 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 坚决防止新增高标准农田“非粮化”,确保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要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八条措施》《全省农户承包耕地撂荒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省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考核评分细则》的通知(川农领办〔2022〕35号)要求,加强耕地撂荒整治,再次全面清理排查,建立完善农户承包耕地撂荒详实台账,每年更新一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建立出台和落实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长效机制。

(二)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以全州2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包括1个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和165个耕地质量调查点为基础,按照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持续推进全州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基础性工作,对全州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等进行持续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对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土壤培肥改良对策,确保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不断完善全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体系和耕地质量数据平台建设。

(三)强化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为依托,全州全覆盖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基础工作,开展田间肥效、化肥利用率等田间试验13个,完成农户施肥调查150户,通过科学施肥宣传册、施肥建议卡等多种形式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稳定在90%以上。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示范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1万亩次。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开展“专家包片联县科学施肥”活动,推进科学施肥技术入户到田。

(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以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畜禽产业绿色发展项目为依托,建立“政府牵头,养殖场出大头,种植户出零头,粪肥服务组织有搞头”的沼肥产出方、沼肥运输方、沼肥利用方的三方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和符合我州不同畜种、区域特点的主推模式和主推技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过腹还田三种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推广秸秆到园、到点、到田、到家“四到”综合利用模式,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

(五)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全州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细化落实普查任务,明确土壤普查时间节点、普查技术路线图,做好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人员队伍、装备条件,配合开展样点校核、底图制作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对全州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及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摸清全州土壤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以更全面、更详实、更精准的土壤数据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要求,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要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积极开展春、秋季集中抽检行动。及时研究、会商、解决耕地质量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统筹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基础和长期性工作,各县(市)要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各级农牧农村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抓好督导落实,保障行动有力有序开展,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项目资金,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扩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来源,增大资金规模。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引导商业性经营资本进入,多方合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四)强化科技支撑。突出问题导向,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等单位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展指导服务,分区域、分土壤类型制定技术方案,集成组装一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技术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提高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耕地质量保护和科学施肥技术应用能力。

(五)强化体系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重点配齐配强县乡两级专业技术力量。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建设管理能力与技术服务水平,打造高水平农田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完善耕地质量相关标准建设,建立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

(六)强化宣传引导。采取远程授课、视频培训与现场指导、上门服务相结合,利用微信、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强化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宣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规定、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调动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